短視頻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幼兒園模式:家長們希望調整算法
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主動策劃,加大正能量內容的供給”,已成為當前平臺在青少年保護方面的通用做法。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田豐:“我們調查發現,過去一年,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率從32.1%,上升到32.8%,一年上升了0.7%,基本上沒有上升?!?br />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現在內容池的內容往往比較低幼,有的孩子刷了以后,他會說確定這是青少年模式嗎?不是幼兒園模式嗎?”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3年1月29日,南昌車站,小朋友們在候車。
一份對國內近二十家主流直播與短視頻平臺的調研報告顯示,“主動策劃,加大正能量內容的供給”,已成為當前平臺在青少年保護方面的通用做法。
2023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年會分論壇——以“內容向上,未保向新”為主題的網絡內容生態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秘書長凌慧珊發布了這份《直播與短視頻平臺“內容育苗”觀察報告(2023)》。
過去兩個多月,在調研抖音、快手、網易CC、微信視頻號、映客直播等近二十家國內主流直播與短視頻平臺,并對話青少年及其家長后,調研人員發現,除了加大正能量內容供給,相關平臺還通過邀請學者科普、技術賦能鄉村教育等舉措,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的效果是本次交流會關注的另一個重點。青少年模式,即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范,是過去幾年互聯網企業力推的未成年人互聯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