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憶傅璇琮先生
傅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還不是他的刻苦和高產,而是他自覺地擔當起引領學術、組織團隊、獎掖后進的責任,成為事實上的學術界領袖,他在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相當多的時間,而這一特點在他晚年日益突出。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23年是著名學者傅璇琮(1933—2016)先生誕辰九十周年。
中華書局最近出版了《傅璇琮文集》,收錄了著名學者、出版家、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傅璇琮(1933—2016)的個人著作《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翰林學士傳論》《李德裕年譜》四種十冊、合著《李德裕文集校箋》《河岳英靈集研究》兩種四冊、單篇文章結集《駝草集》一種十冊,凡四百余萬字。作為一位以編輯為職業的學者,能在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寫出如此之多高質量的學術著作已屬不易,何況傅先生還積極組織各種學術活動、策劃多種規模宏大的學術項目,他參與主編、與他人合撰以及整理的古籍著作至少還有上千萬字之多。這在他這一輩的古代文史研究領域的學者中是罕有其匹的。傅先生的學術影響廣泛而又深遠,沾溉了幾代學人。2023年4月15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和中華書局聯合舉辦“紀念傅璇琮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暨《傅璇琮文集》出版座談會”,我有幸被邀參加。與會學者對傅先生的懷念,也勾起了我對傅先生的回憶。
初識傅先生
傅璇琮先生的名著《唐代詩人叢考》出版于1980年1月。這本書通過對二十余位唐代詩人生平事跡的考證,系統研究唐代文人的生活與創作,以其嚴謹縝密的考證顯示了作者扎實的文獻功底,繼陳寅恪先生等前輩之后重啟文史結合的研究方向。這樣一部厚重的考辨性的著作引起學界極大震動,對一時研究風氣的轉變也有很大影響。當時我還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讀到這本書,就先聽到教我們唐宋文學史課的陳允吉老師提到這本書了,于是記住了“琮”這個有點難讀的字。那時,經常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學術期刊上讀到傅先生的大作。1984年,傅先生出版了《李德裕年譜》,通過對李德裕與相關作家事跡的考察,把作家的經歷與當時政局的變動聯系起來作了深入的探索。1986年,傅先生的又一部名著《唐代科舉與文學》出版。這本書考察唐代科舉制度的設置、運作和變化,揭示科舉環境下唐代文人的生存狀況、人生感悟和文學追求,為唐代文學研究開拓了新領域,也是文史結合的研究范例。
1986年,我研究生畢業后進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彼此業務往來甚多。入社后,經常在社里的會議上聽社領導提及中華書局和傅璇琮先生的最新動態。1988年,由我擔任責任編輯的陳允吉老師的論文集《唐音佛教辨思錄》出版,傅先生和我的同事趙昌平不久就合作撰寫了長篇書評《談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文化意識——由〈唐音佛教辨思錄〉所想起的》,對允吉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作了高度評價。1991年5月25日,我赴南京師范大學參加唐宋詩詞研討會,傅先生也參加了會議,當時他是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華書局副總編輯。因為初識,也就寒暄而已。一個月后,傅先生出任中華書局總編輯。1994年11月2日,唐代文學學會第七屆年會在浙江新昌舉行。我受我社時任總編輯趙昌平的委托,代表他參加會議。趙昌平當時是唐代文學學會的常務理事,后來也擔任了副會長。唐代文學學會成立于1982年。傅先生于1992年起,繼著名學者蕭滌非、程千帆之后,出任唐代文學學會第三任會長,擔任會長十六年之久,充分說明了傅先生在唐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成就、地位和影響力。唐代文學學會被學界公認為學術氣氛濃厚、學風端正嚴謹,是與傅先生長期的領導、組織和投入的大量精力分不開的。這次新昌會議舉行了四天,傅先生是會議當然的主角。他為人謙遜隨和,平易近人,會上會下都樂于回答后學提出的問題。我也因此與他熟悉,敬佩他的博學多聞,并近距離地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