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血液學發展史紀錄片全國首映 | 歷史長河里的奠基人
鮮紅的血液,流淌于每個人的身體,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沒人能讀懂血液在人體中無聲的信號。1673年,人類在顯微鏡的幫助下第一次觀察到了血液中的紅細胞,而白細胞、血小板這些血液中的有形部分,直至百年后才被系統性地認識。
血液的功能是什么?它會出現怎樣的變異?如果連通全身各個器官的血液生病了,我們還能怎么辦?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血液學研究者從這些疑問出發,逐漸摸索出一條道路。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零開啟一門學科考驗功底、成本、合作、耐力,甚至是醫者們鋌而走險的勇氣。但踏上這條道路的血液學人沒有猶豫,盡管前路漫漫,但他們的目標始終清晰——改變中國血液病患者的命運。
1980年,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成立,先后制定了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指南。中國血液學研究者從多個亞專業入手,讓眾多血液病患者終于能夠挺過那個漫長的、無藥可醫的“寒冬”。
為記錄下這些珍貴的奮斗歷程,由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北京康盟慈善基金會、武田中國聯合策劃、南方周末提供媒體戰略支持的全國首部血液學領域的大型醫學人文紀錄片《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歷經三年打磨,于5月15日正式上線。
紀錄片將在《奠基》《星?!贰妒锕狻贰兜桥省匪膫€篇章中,聚合中國血液學歷史上的點滴過往——從血液學系統建立最初的文史與手稿資料、原創性技術方案的誕生過程、再到中國廣大血液學工作者的自白……在醫學知識與人文情懷的融合之中,該片通過四集共約100分鐘的記錄,講述一群中國醫生在血液學領域篳路藍縷、攻堅克難的不懈探索。
這些故事的發生在醫學歷史的長河中或許只是一瞬,但這條路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突破性成就,活在了幾乎每一位中國血液病患者的生命進程里。
《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第一集:《奠基》
從“規范”開始認識血液學
“不能得到及時的輸血,就會有大量戰士由于過多的失血而造成死亡?!?0世紀50年代,很多內科醫生都面臨著一個難題——很多戰士傷員要進行輸血治療,但以當時的醫學技術,連最基礎的血型匹配都難以進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王建祥表示,為了解決戰場上戰士的輸血問題是我國當時建立血液學科研究的契機。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 王建祥
1957年4月,我國第一個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在天津應運而生,由著名血液學家鄧家棟教授任所長。1958年,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由中央軍委總后勤部劃歸國家衛生部,成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擔當起領導我國血液學學科建設的重任。
“萬丈高樓平地起”,從無到有建立一門學科必然要打下堅實的“地基”。而如果缺乏統一的“規范”,學科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王建祥回憶血液學研究所最早一批血液學工作者的奮斗歷程,“血液學這個體系上最重要是血細胞,血細胞有英文的名稱,但中文名稱是什么?怎么樣統一規范我們的名稱?”除了建立統一的命名外,最早的一批血液學研究者也開啟了對白血病的形態學分析,為未來的血液病研究打下基礎。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老一代血研所人就本著“立足天津,平戰結合”的思想取得了不少創新成就,填補了中國輸血及血液學事業的一個個空白。
“我們最早發現了一個特殊類型的白血病亞型,我們叫它亞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也叫M2B型白血病?!痹诋敃r,國內外都還沒有關于亞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報道,中國的發現比國外早了十幾年。
這是混沌中照下來的第一束光,王建祥和當時的研究者都看到了眼前的希望。
確定了我國血液體系的命名以及各類血液病診斷的基準指標后,血液學科仍然面臨窘境。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并沒有多少醫院成立單獨的血液科,系統性的研究更是無處落腳。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前所院長郝玉書回想,如果想要動員更多的醫生參與到血液學科的建設中來,就必須讓更多的人認識血液學,明白這門學科的長遠意義。血研所建立后,在全國各省的醫院、醫學院和省市的直屬醫院建立學習班,郝玉書也看到了成立學習班帶來的改變:“這些人回去以后,把各省的血液病學科都建立起來,很快各個省血液科都獨立成科了?!?/span>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前所院長 郝玉書
1980年,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正式成立。從此,中國的血液學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改革開放的年代中,許多青年才俊在海外留學進修后回歸祖國,為我國血液學的臨床和科研隊伍注入新鮮的活力。國際學術交流的大門打開,勤勉的血液學研究者積極地從中汲取經驗,結合中國血液學患者的實際情況,探索出屬于中國血液學自己的獨特道路。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所院長程濤在職業生涯中清楚地感覺到,“在基礎血液學這個領域,我們逐漸彌補了過去力量不足的狀況”。程濤對未來亦有所期待,“我想我們在血液學領域的科技戰略力量一定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我們自身力量的提升”。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所院長 程濤
“什么病威脅最厲害,我就應該攻什么”
如果中國血液學建立最初的關鍵詞是“追趕”,那么在第一個十年里,血液學人也同樣把目光聚焦在了“創造”。他們相信,“創造機會,患者才能得到更多的生存”。
上世紀70年代,人類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仍然進行著艱難對抗。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藥劑師韓太云在一次黑龍江林甸縣的巡回醫療中,偶然發現當地公社衛生院提煉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酥等劇毒之物,用來治療各種癌癥和結核病。這是一個大膽而冒險的嘗試,卻也讓當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們看到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轉機。
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回憶到,當時醫生們看到這個方法很興奮,但對于砒霜等劇毒藥物的使用萬萬不能冒險,需要進行縝密的研究與實驗?!埃ㄋ巹煟┰?971年3月份就制備了純的三氧化二砷(砒霜提取物),在關繼仁教授、金鎮敬教授、徐敬肅教授、張亭棟教授、孫鴻德教授一代接一代的研究中,直到1973年才報道發現它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是最有效的?!?/span>
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 馬軍
馬軍把三氧化二砷的發現視作“中國自豪”,“三氧化二砷是中國首先發現的,并且其治療M3白血病的研究也是中國最早報道的,這個是全球都肯定的?!闭沁@樣的腳踏實地的創新為中國血液病患者不斷創造生命的奇跡。
創新是中國血液學發展的加速器,而血液學研究者們前進的動力不僅來源于科學追求,更是為了能夠為那些被認為是罹患“不治之癥”的患者帶去新生的希望。
1976年,北京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胡亞美在從醫的第29年,無意中閱讀了一份叫做《北京市1974-1976年兒童健康調查報告》的文件。報告顯示,白血病已經成為北京市第二到第三位威脅生命健康的疾病,并且嚴重影響著國家兒童的健康。
這份文件改變了胡亞美的一生,她在當時就下定決心:“什么病威脅孩子最厲害,我就應該攻什么?!?977年,胡亞美和課題組人員一起,利用當時僅有的幾種抗癌藥物,開始了臨床試驗治療,嘗試制定白血病本土化治療方案。
“因為沒有資料可以借鑒,只能我們自己摸索?!?strong style="font-weight: normal;">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主任委員王天有形容最初的那段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胡亞美共同奮斗的時光,“我們可能和國際有二三十年的差距,所以這個對胡院士來講是一種非常非常大的歷練。她的很多的經歷是在尋找藥物,尋找治療方案?!?/span>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主任委員 王天有
王天有介紹,急性白血病患者完整的治療周期一般在三年左右,如何觀察病人的病情進展,用什么方案,這些內容需要依托病人過往的治療方案?!昂菏繋ьI我們老一批的專家摸索經驗,她用坐標圖來畫出曲線,把病人三年的情況,比如血色素、血小板、白細胞、抗菌素這些內容都直觀地呈現出來。所以當病人來復診的時候,我們拿出大表格就知道病人走到哪一步,他需要的是什么,目前存在的困難是什么?!?/span>
就這樣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修改方案,在胡亞美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之下,全病程管理的思路讓越來越多的幼小生命得以擺脫白血病帶來的死亡陰影。
1982年,北京兒童醫院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無病生存率,提高到了53%;1992年,提高到了74%;如今,已達到80%以上,處于國際領先的水平。
胡亞美說:“我現在已經有460多個病人活過五年了,有311個活過八年了,就是沒問題了,有差不多150個走上工作崗位或者上大學了,也有20多位病人已經結婚了,有17個白血病孩子生了20個孩子。我現在非常高興,因為我孫子孫女多極了?!?/span>
前人有夢,吾亦有夢
“傳承”與“創新”,是中國血液學數十年來不變的關鍵詞。血液學人始終牢記,“要不斷地汲取知識,再豐富自己的經驗。才能夠更好地治療病人?!?/span>
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
當鏡頭轉向1978年的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五屆名譽主任委員王振義也在這個時期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五屆名譽主任委員 王振義
當時,以色列學者在一篇研究論文中證明了在一定條件下,白血病細胞能夠發生逆轉,恢復成正常的細胞。王振義沿著這個思路繼續思考,“這個途徑最現實的方法是誘導分化,使得壞的細胞成長為好的細胞?!蓖跽窳x把誘導分化療法的研究重點聚焦在全反式維甲酸——一種當時只有中國才有,但是用途僅限于皮膚病外涂治療的藥物。
研究面臨著來自技術、設備、人員的巨大壓力,它聽起來是個天方夜譚的想法,但王振義還是扛住一切,帶著幾名研究生默默開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誘導分化研究。
1986年,上海市兒童醫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患兒,小女孩高燒不退,出血不斷。當時,王振義的夫人謝競雄正是她的主治醫生。在一切已有治療方法都已經行不通時,王振義大膽提出嘗試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療法,反對聲也隨之而來。
“病人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你如果說能夠拿藥給她救回來,她的家屬和病人自己肯定是非常開心,也非常愿意的?!蓖跽窳x當場表示,“我敢擔這個責任?!?/span>
“奇跡”真的發生了。在使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一周后,小女孩的體溫下降,身體各項指標趨于正常,王振義成功從死神手中奪回了患者的生命。經此一戰,王振義和他的學生們,又一起創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案,使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這一曾經最為兇險的血液病,五年生存率從10%提升到了97%以上。
該成果被譽為“上海方案”,并被國際權威指南指定為一線經典治療方案。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王振義看到不少白血病人很快就去世了,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死亡率就很高?!敖裉炷闶樟诉@個病人,你過一兩天再去看他,可能他就已經去世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刺激,我作為醫生本來就是要救活病人的生命,但是疾病不會聽我的話?!?/span>
王振義記住了這種無力感,也致力于讓每一位患者能夠有機會擺脫這種無力?!吧虾7桨浮闭Q生后,為了讓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全反式維甲酸,王振義并沒有為其研究成果申請專利,他希望未來更多的人能夠從藥品中受益?!耙粋€科學家他不在于說‘我要有什么獎勵’,他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夠為國家作出貢獻,為病人作出貢獻,這是他最大的快樂?!?/span>
在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開學典禮的現場,王振義告訴臺下那些即將踏入并引領醫學領域的下一個十年的學生們:“我們人生中有很多機會,這個機會是靠你勤奮工作得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它是端正的思想和勤奮學習的結果?!?/span>
“要做一個清貧的牡丹?!本攀鄽q高齡的王振義,這樣告訴未來的醫者們。
這是中國廣大血液學工作者勇探未知、勤學奮進的一個縮影。當中國血液學閃亮的拼圖一塊一塊被聚合,我們發現它不僅是一段關于中國血液學的故事,更是一個后人接力,創造奇跡的過程。從“一無所有”走到“百家爭鳴”,正是經過數代人不計得失,敢于拼搏、敢于承擔的創新與傳承,而今才能締造一艘拯救血液病患者于病痛的“諾亞方舟”。
歷經了四十余年發展的中國血液學在今天仍然算得上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而當我們把這些重要的時間點連接起來,血液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貫穿其中,《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是見證也是起點。其中呈現的每一種態度、每一個人、每一段故事,都匯成了人類為健康而奮斗的歷程中一股熱血而振奮人心的力量,鼓舞著后人,也終會被時代銘記。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