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談《西游記》:代代傳承的自由與幻想
我教書,大概就像唐僧“話癆”
我研究《西游記》的歷程,倘若從1990年代寫作《論唐僧的精神》算起,已經有三十余年了。
以《西游記》作為我專門的研究對象,契機是偶然的。當年我的老師推薦了《西游記》的博士論題,我努力去完成,于是有了《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也有了后續的研究。但這個“偶然”其實可以追溯到一個“遠因”:我確實從小愛讀《西游記》。我的研究很雜,對《西游記》文本的思想、文化、藝術,還有作品的接受、傳播、影響都有所涉及,從人類學到管理學這些新鮮的視角也會采納。當年梁實秋說聞一多先生的書桌“有趣而亂”,我的研究則可以說是“亂而有趣”。能夠把自己的專業和興趣結合起來,是最幸福的事,快樂的過程比所謂的成績更重要。
在我小時候的鄉村,能讀的書不多,《西游記》是最流行的。我至今還記得孩子們唱的兒歌,“唐僧騎馬咚呀咚,前面走著個孫悟空?!焙汀都t樓夢》等文人的案頭文學相比,《西游記》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集體創作小說。它成型于千百年來街頭坊間的口耳相傳,因此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能與《西游記》產生全方位的共鳴,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對《西游記》中角色的共鳴,也是普遍的、全方位的。
比如孫悟空,除了正義、勇敢、戰無不勝,我最能共情的是他奮斗的無奈——孫悟空崇尚自由,渴望尊嚴,最是受不得氣,卻偏偏遭遇克星,他既翻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也掙不脫唐僧的“魔爪”(緊箍咒)。多憋屈,多凄慘!
《西游記》是浪漫主義的喜劇作品,但喜劇中有悲劇,悲劇外化為喜劇,兩種審美精神構成對立沖突而又和諧統一。孫悟空的奮斗歷程和心靈受難——失落和失敗——常令我扼腕嘆息。
但實際上和我本人最相似的角色應該是唐僧。我是一名高校教師,與“師父”算是同行。我曾在華東師大中文系畢業典禮的致辭中自嘲:“長者都是婆婆嘴,就像《西游記》里的唐僧,一路碎叨,對徒弟們是否愛聽其實并不在意?!?/p>
唐僧本領不大,但禪心堅定,為追求真理雖九死而不悔,最后帶領弟子完成了取經使命,整個團隊因此得道成佛。我也是水平不高,脾氣不小,但教書育人的責任從來不敢忘記。我常對學生說,我的話你們愿意聽就聽幾句,那正是“帶著華師中文的烙印去行走未來”,如果不愛聽那就不聽,我也會頷首欣慰。反正我是“話癆”,所說的多半是唐僧式的喋喋不休的“多余的話”。
通識教育要新鮮、有趣
如果從讀者面向的廣度和作品影響的持久性——也即普及性和知名度——而言,無論是古人評選的“四大奇書”,還是現在所說的“四大名著”,都理應推《西游記》為第一,它名副其實是奇書中的奇書,名著中的名著?!段饔斡洝返闹黝}從來都是眾說紛紜,未能一概。從藝術審美與哲理意義的結合上考察,《西游記》的真正主題是追求自由。
孫悟空到東海龍宮強索金箍棒和鎖子甲,借酒勁夢闖地府、強行勾銷“生死簿”,都是為了保衛家鄉花果山。龍王、閻王先后到天庭告狀,玉皇大帝遂派遣十萬天兵天將剿滅花果山——大鬧天宮隨即爆發??梢姶篝[天宮的發生,在于追求生命與生存的自由。與孫悟空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不同,唐太宗雖貴為天子,但他的心靈由于殺孽太重而并不安寧,內心深處懷有一種深深的內疚感、負罪感,并不自由。太宗入冥,實質是追求精神自由。而如來造經的目的是拯救人類,可以理解為對社會和諧理想的追求。
從對個體生命自由的追求開始,到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再到對人類社會和諧的文明理想的追求,正符合了人類理想從低級到高級、從片面到全面的發展規律。
教科書稱《西游記》“充滿浪漫主義的幻想的色彩”,一是因為“上天入地”與“生命永恒”這兩個最大的理想在作品中里竟然得到了完全的實現;二是因為以幻想和想象為表現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譬如二郎神與孫悟空斗法,各顯變化神通,最后孫悟空化變為土地廟,尾巴不好收拾,匆忙中變為旗桿豎在后面。結果二郎神追到,舉拳便搗——原來古時候沒有廟宇是將旗桿豎在后面的。匪夷所思的想象力與合理縝密的邏輯完美結合,驚心動魄又充滿趣味,令人咋舌。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中國文學史上兩大并行不悖的主潮。正如先秦文學有《詩經》與《楚辭》并峙,唐代有杜甫與李白峰列,《西游記》就是產生于明朝的“《楚辭》和李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到最高峰。
對于《西游記》這樣的長篇著作而言,“整本書閱讀”是必要的。中學生應該超越定編教材“節選”的界限,對文學名著作整體觀覽;在大學,則是更高層次的拓展性閱讀,一方面深入作品整體,認識其多元價值,另一方面還要追求通過對某一部專書的整體閱讀、進一步了解相關學科特征的目的。
但是《西游記》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民間文學的特點,有些地方不容易讀通讀透。因此,最近我寫了一本《〈西游記〉通識》,面向年輕人開展通識教育,這也是當下文學閱讀、文學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趨勢。
因為是“通識”,我在寫作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主要體現在所敘內容力求新鮮有趣,讓讀者感受到曲徑通幽而又豁然開朗,猶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審美氛圍。這本書先解釋《西游記》為什么會成為不朽的經典,然后從璀璨壯麗的神話世界、氣象萬千的文化寶典、魅力四射的藝術精神和回味無窮的文學暢想四個方面,揭示《西游記》的恒久魅力,最后講述《西游記》的作者和版本問題,并提出整本閱讀《西游記》的原則與方法,為了解《西游記》及其文化意蘊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認知地圖。
《西游記》是否存在缺陷呢?當然是有的。僅就文學的物質外殼——語言——而論,《西游記》確實早已“風塵仆仆”。在四百年后的讀者面前,語言上的隔膜客觀存在:比如敘山水連篇“有詩為證”,狀美人容顏多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套話,人物開口必定張三“曰”李四“道”。對這般“死的文字”(胡適語),當今讀者難免審美疲勞?!段饔斡洝分羞€充斥大量方言俗詞、俚語閑話,唐僧、悟空每見一人,都要將取經緣由或大鬧天宮“從頭說過一遍”,正是太多的重復贅述讓人“死活讀不下去”。
但這并不說明年輕人對《西游記》的熱情會降低,也并不意味名著的傳承力減弱,只能說明讀者對文學經典的接受方式發生了變化,他們的閱讀途徑有了多元化選擇。我認為,在今天,文學經典的價值尺度理應與時俱進,人們對文學經典的認識亟需轉型。這是經典在當代條件下經歷的一次必要的調整,可以尋覓到屬于自己的全新定位,也是我們重新認識文學經典、建構合理性價值尺度的契機。
經典需要擦亮。
文學經典的衍生
在那個沒有飛機、高鐵、導航和翻譯軟件的時代,玄奘完成了一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很難完成的任務。在西域的十七年里,他“見不見跡,聞未聞經”——見到了前人不曾見過的許多異域風土人情,也聽到了前人從來沒有聽過的許多佛教理論。行程五萬里,途經百余國,歷時十七年——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中國故事”。
因此,在古今名著中,《西游記》被影視改編的次數是最多的,被學界稱為最大的文化IP。從86版電視劇《西游記》到電影《大圣歸來》,形成了一波連綿不絕的影視改編熱潮。因為研究的需要,上述作品我都看過。
小說和影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樣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審美特征和藝術風格。尊重原著而又有所創新,是影視改編的基本原則。
當代人的文化娛樂方式越來越趨向多樣化了。影視不再是人們娛樂休閑的唯一方式,尤其年輕人,譬如我的學生,比起幾十集的電視劇,他們更喜歡用打游戲來填充碎片時間。有一次學生告訴我,網易有一款游戲叫《夢幻西游》,是以《西游記》為精神內核、在原著故事的基礎上重新創作的,問我有什么看法。我想,在游戲中融入文化背景和元素,不也是一種很新潮的文化傳播途徑嗎?借助游戲的形式加深大眾對西游文化的理解,也是一種文學經典的衍生,是傳承西游文化的一種有益的方式。
因為《西游記》本身就是一個精美的游戲。它有完整、嚴密的游戲規則:如來佛祖提供創意設計;觀音菩薩充當監督、裁判;唐僧師徒是參加游戲的主體;目標是去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是要通的關;唐王李世民驗收真經無誤后宣告游戲結束。
從游戲的角度看,唐僧師徒是一個團隊,他們各有特點,揚長補短,形成合力,戰無不勝,最后完成了艱難的取經任務。特別是師父唐僧與徒弟孫悟空,堪稱黃金拍檔,唐僧對野性未脫的悟空有教化之恩,悟空對得道唐僧則有起予之功,師徒珠聯璧合,最終共成大道正果。
這以游戲的形式體現出來豈不是恰好到處嗎?讓年輕人在游戲中繼承取經團隊的合作精神,玩家們各施其能,最后順利通關。年輕人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個體間的關系、群體間的關系,在游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和價值。在游戲中組建團隊,重走《西游記》的取經之路,不斷冒險、成長,感受自由和浪漫主義,從這個意義上看,《夢幻西游》的確傳承了西游文化的精華部分。
在互聯網時代,游戲已經成為必不可缺的一環。但凡年輕人,誰沒有玩過幾款火爆游戲呢?對于這類“沒那么嚴肅”的《西游記》改編作品,我也有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
一開始,我作為文學研究者對它們予以徹底的否定,認為經典既有的至高無上的價值、地位不容來自影視流向的擠壓和沖擊。后來,隨著一些影視劇作品的流行,我意識到大眾的審美愛好和審美時尚同樣值得尊重,奮斗、忙碌中的年輕人迫切地需要從所謂“無厘頭”“搞笑”版中得到新奇、輕巧的心理愉悅。這是正常、健康和前衛的審美心理。作為改編和移植,原著需要遵循,但未必不可突破,有突破才有創新,創新正表現為突破,亦步亦趨的“死改編”不可能產生好作品。
我們完全不必對不嚴肅的改編作品作簡單的否定、譴責,不需對經典本身作無理性的單邊辯護?!吧系鬯懒恕钡穆曇粢秧憦匾话俣嗄?,再也沒有什么權威不可以懷疑和挑戰。我們需要的恰恰是,在恪守古典藝術精神與吸收現代元素、文藝娛樂特質的協調中,在經典雄渾、凝重的精英品質與大眾文化相對粗放、流行的“草根”氣質的融合中,重塑全民族的經典意識,以激活經典的活力,實現古代經典的復活。
近年來,在“雙創”的背景和推動下,全國《西游記》文化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漸趨成熟,其經濟效益甚至在GDP中占有不小的比重。連云港以建成5A級花果山風景區為標志,淮安以建成4A級吳承恩紀念館景區和大型《西游記》樂園為標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并業已形成一種可資借鑒、推廣和復制的開發模式,正在顯現其寶貴的示范、樣板效應。
我認為《西游記》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文化IP,《西游記》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經典,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把《西游記》文化產業打造成區域經濟的支柱。事實上,除了連云港和淮安,像湖北黃岡市、隨州市,陜西西安市,新疆吐魯番市都已經將《西游記》文化產業搞得有聲有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愿《西游記》永放光芒!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