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鏡清:我為《西游記》作曲
我是許鏡清,一位作曲家,一個低調的“80后”老頭。很多青年人或許不熟悉我的名字,但你們一定聽過我的作品,比如86版電視劇《西游記》的音樂。
我出生在山東龍口,剛滿一歲就在母親的懷抱里跟隨父親闖關東,來到離龍口兩千公里外的黑龍江省勃利縣。我從小家境貧寒,僅僅能吃上飯,本沒有條件上大學,卻因為母親的全身心付出,支持我完成了哈爾濱藝術學院作曲專業的學習,從此走上音樂創作的道路。
在近六十年的作曲生涯中,經常有人問我,一首好的音樂必須具備什么要素。我認為,音樂能融匯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能釋放人的內心情感,而美的旋律就是音樂作品的靈魂。沒有好聽的旋律,歌曲就沒有生命力。不管是作曲還是配器,我的音樂創作手法向來不喜歡“走尋常路”。這在創作《西游記》音樂的時候尤為明顯。
小時候看《西游記》原著,每看完一段,我就給小朋友們講一段。長大后,很多有關《西游記》的戲曲作品,我也看過?!段饔斡洝防锷嫌刑焱?,下有地府,除了唐僧師徒,還有神仙妖魔,人物眾多。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他追求自由、機智勇敢、敢于抗爭的英雄主義精神從小就扎根在我腦子里。意料不到的是,我在農業電影制片廠工作近二十年,為科教紀錄片創作了不計其數的音樂后,能有機會為86版《西游記》作曲,這純屬偶然。
主題是每一部影視作品的靈魂,而主題音樂就是影視作品的主導,需要具備特定的審美作用。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通過主題音樂的畫龍點睛、烘托渲染,往往可以撼動觀眾的心靈?!段饔斡洝肥巧裨捁适?,可想象的空間很大,如何讓音樂與劇情更加貼切,用音樂強化劇情的情感表達,我著實下了不少功夫。
《西游記》的音樂創作是一個糾結的、痛苦的過程,我備受煎熬。
創作片頭曲《云宮迅音》時,我根據對《西游記》的理解,在譜紙上寫下了“向上”“堅定”“魔幻”“空靈”這幾個關鍵詞,但是,想用一首音樂概括《西游記》豐富的主題內容,談何容易。我頭腦空空,思路枯竭,面對譜紙幾天幾夜,寫一頁,撕一頁,寫不出令自己滿意的音符。正當我廢寢忘食、苦思冥想時,三個民工從我窗臺走過,他們邊敲飯盒邊哼唱的聲音刺激了我的大腦,一個閃光的靈感瞬間激發了我的思路,敲飯盒的聲音轉化成一段旋律,當我興奮地寫下開頭的音樂后,思路卻又戛然而止,就這樣寫寫停停,斷斷續續,始終不能流暢。我索性暫時放下創作,上床睡覺,恍惚間似乎聽到一個宛若天外之音隱約飄來,悠揚飄渺,我趕緊把旋律記下來……有了強勁有力、充滿力量的主旋律,加上柔和抒情的女高音合唱旋律,基本達到了我想要的創作目的。然而,想讓這首主題片頭音樂更貼近《西游記》神話、玄幻的感覺,讓曲子更具“神韻”,單獨的旋律還不夠,而普通的樂器也很難達到效果,需要在配器方面下功夫。在我看來,任何能烘托劇情、表達詞義的樂器,都應該嘗試,標新立異的創作手法,也許能達到獨樹一幟的藝術效果。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何更好地融合現代樂器,我發現,采用電子鼓、電子合成器、電貝司、電吉他等電聲樂與傳統民樂相結合進行配器,能獲得既脫俗套又有新意的效果。那個年代,在電視劇音樂創作中啟用電聲樂、電子樂編配尚屬首例,這也許是大家稱我為“電音鼻祖”的原因吧。
當《云宮迅音》錄制完成,交到楊潔導演手里,她聽完非常高興,劇組一致認為片頭音樂寫得太棒了。我如釋重負,感覺一下悟到了《西游記》作曲配樂的真諦。
《西游記》劇中的每一段音樂創作,都在為劇情渲染氣氛;每一首歌曲,我都賦予跟角色相對應的人物情感。其中,《西游記》第十六集“趣經女兒國”插曲《女兒情》,是我尤為喜歡的一首作品。楊導親自作詞,濃縮描述了美麗溫柔的女兒國國王,不愿受世俗束縛,愛上英俊儒雅的“御弟哥哥”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在特定的環境里,女兒國國王不可能直白地對唐僧說“我愛你”,如此美的人物、委婉交織的柔情愛意,我必須用既美又動聽、既含蓄又纏綿的旋律來表達。左思右想,我最后采用小調開頭,柔美抒情,中間一個高潮,用低音鼓、弦樂伴奏,合唱伴和。錄制歌曲時,當音樂響起,錄音棚里的人都被深深吸引,楊潔導演認為,這曲旋律把女人內心的美、真摯的愛、溫柔的情都表達出來了。
從1983年到1987年,經過四年的創作煎熬,我為86版《西游記》一共創作了15首歌曲和上百段配樂,為《西游記》劇組“齊天樂”春節晚會創作了13首人物譜歌曲。當作品隨著電視劇播出,逐漸被觀眾喜愛和傳唱,當聽到街頭巷尾唱響“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時,我心潮澎湃、激動萬分。更讓我欣慰的是,辛苦供養我念完大學的母親,在去世前能見證我在音樂創作方面的成就。她每天笑得合不攏嘴,我相信,那是她一生最快樂最驕傲的時光。我沒能在她身邊盡孝,唯有努力做個有出息的人,告慰她一輩子的辛苦付出。
我這輩子,為一百多部的影視劇、故事片作過曲,也留下了一些音樂作品,但大家最樂于宣揚傳唱的依然是86版《西游記》音樂,我因此被烙上“西游記作曲”的印記。這對我來說是人生最深刻最寶貴的記憶,也是觀眾歌迷對我最好的褒獎,我尤為珍惜。為此,我一直想用最純粹的舞臺形式,將《西游記》音樂作品集中呈現給更多的影迷和音樂愛好者。終于,在2016年,我發起眾籌,在大家的幫助下,在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了兩場《西游記主題音樂會》。當年開辦音樂會前后經受的坎坷和磨難,至今歷歷在目。很多朋友從外地趕到北京,就為了現場傾聽《西游記》音樂,重溫童年記憶。當現場響起“云宮迅音”時,他們熱淚盈眶……四十年過去了,《西游記》片頭曲《云宮迅音》、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插曲《女兒情》《天竺少女》、器樂曲《豬八戒背媳婦》等作品依然被熱愛《西游記》的觀眾、歌迷們喜歡,我始料不及,也深深感激。
我常常問身邊走得近的《西游記》迷們為什么那么喜歡86版《西游記》。有人說,因為它拍得樸素、真實;有人說,音樂讓劇情更生動,使人物情感更豐富……他們愛的理由數不勝數。在我看來,名著《西游記》源遠流長,具有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儒釋道三教融合,體現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而86版《西游記》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以影音形式展現了原著精神和文化內涵,《西游記》音樂也為傳播“西游文化”起到了助推和渲染的作用。這也許正是大家在更深層次是喜歡《西游記》的原因吧。
名著《西游記》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文本價值被不斷發現和發掘,解讀解構的視頻在各大主流平臺廣為傳播,多樣化的西游文化產品不斷被孵化和催生?!段饔斡洝芬魳芬矎淖钤嫉腒TV演唱、音樂平臺點播,擴展使用到現在的影視劇、綜藝類節目、線下商業門店等領域,方式層出不窮。
《西游記》的各類藝術作品,只有結合現代形式,加以創新,賦予新的生命力,才能把“西游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音樂事業發展很快,可編配使用的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創新是音樂的核心和生命力,新的價值延伸就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我一直夢想,今生今世,能將自己為86版《西游記》、《西游記》續集和張紀中版《西游記》創作的音樂作品進行創新,以《女兒國》為題材,以獨特的舞臺形式,創作一部屬于《西游記》的音樂劇。這些年,推行過程很艱難,但我不愿輕言放棄,渴望能與喜歡“西游文化”,致力中國音樂劇創作的編劇、導演等有識之士共同推動這項工程。夢在心上,路在腳下,我會為之繼續努力……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