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大輸液將復蘇?
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后,以“三素一湯”(抗生素、維生素、激素再加上葡萄糖)與“四大件”(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燒藥)為代表的輸液治療讓輸液市場迎來短暫復蘇。
合理運用的靜脈注射藥物,確實在疫情中起到效用,但這些藥物的使用需要基于精確的指征判斷。
中國一度是個“輸液大國”,雖然取消門診輸液已得到各地醫院普遍執行,但輸液治療依然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存在,改變病患觀念非一朝一夕之功。
責任編輯:曹海東
2022年12月28日,某地輸液室里擠滿了掛吊瓶的老年市民。
面對發熱病人,輸液是村醫張德軍能提供的為數不多的治療手段之一。
“如果病人是低熱,我會給他輸清開靈注射液或者維生素C,有惡心癥狀就輸維生素B6。發熱到38.5度以上,我會打一支安痛定(肌肉注射)。再嚴重就送上級醫院?!睆埖萝姾喴馗爬ㄖ委煼结?。張是吉林省長春市周邊農村一家衛生所的醫生。
輸液亦稱“掛水”,是一種通過靜脈注射將藥物輸入體內的給藥方式。2022年底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后,輸液治療成為基層醫療機構解決缺醫少藥的重要措施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與口服給藥相比,輸液藥物的吸收更加直接高效,但也容易造成不良反應。2016年以來,各地醫院接連取消門診輸液服務。特別是疫情三年中,醫院門診急診、出入院人次銳減,醫療活動減少,輸液自然失去了使用場景。
此次,以“三素一湯”(抗生素、維生素、激素再加上葡萄糖)與“四大件”(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燒藥)為代表的輸液治療讓輸液市場迎來短暫復蘇。包括民生證券、德邦證券在內,多家券商機構對2023年的大輸液市場給出樂觀預期。
“考慮到疫情三年新增醫療資源和壓制的需求,我們判斷疫情后的2023~2024年需求都將超過往水平,大輸液板塊將維持高景氣度?!钡掳钭C券報告寫道。
“掛水”態度不一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不同地區村醫對輸液藥物的接受度不同,采用的藥物更是天差地別。
一位河南南陽的村醫表示,自己會開具抗病毒輸液藥物利巴韋林,以及激素藥地塞米松;一位甘肅天水的村醫則表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